回族风情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回族之乡,有回族人口152万,是最为集中的回民聚居地。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习惯和生活习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貌。这里的穆斯林十分虔诚,日日礼拜,风雨无阻,每年都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回族婚礼、回族歌舞、各种风味小吃,尽显穆斯林风情的多姿多彩。
推荐景点:南关清真大寺、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乡文化园、同心清真大寺等。
塞上江南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句唐诗所描绘的,就是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有着肥沃土地的“塞上江南”银川。宁夏平原为中国水稻集中产区之一,又有众多的河湖、湿地,颇似江南风光,所以有“塞上江南”之美誉。这里的对比是强烈的,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交织出一幅五彩画卷。
黄河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入境,由南向北流经宁夏300多公里,孕育了吴忠平原和银川平原。咆哮的黄河在这里却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银川郊外农田是一片片遍植水稻的水田,各个果园花果满枝,在沙漠的环绕之下堪称奇景。这里物产丰富,特别是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宁夏流传的一首歌谣唱到:“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推荐景点:滚钟口(小口子)、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黄沙古渡生态旅游区、阅海公园等。
西夏古都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90年。在此期间,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对党项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银川作为其首府所在地,保留有大量的文化古迹(如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等)可供后人观赏。
治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描绘的就是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风景。沙坡头旅游区位于中国腾格里沙漠与黄河的交汇处有“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之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坡头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独有的景色外,更重要的是治沙之功。这里有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横贯大西北的交通命脉包兰铁路从沙海中穿过。为保证铁路通行,1956年至今,中卫人民和治沙工作者一道创造了“麦草方格固沙法”,成功地栽植了多种沙生植物。一张张巨网般的草方格克制住了流沙的漫延,使铁路两边形成了两道绿色的屏障,有效地控制了沙害的侵扰,使包兰铁路自一九五八年通车以来畅通无阻,“铁龙越沙”成为当地一景。这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1994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环保500佳”之一。
枸杞之都
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宁夏中卫的中宁县是中国枸杞的故乡,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卫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中宁栽培枸杞已有600多年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水土光热条件,使这里出产的枸杞品质上乘。早在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中宁枸杞就被列为贡品上贡朝廷,史书中记载“枸杞,宁安堡(中宁县)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建国之初,中宁枸杞即为国家出口创汇产品。目前,中宁仍为全国最大的枸杞生产基地。
近年来,中卫的种植科研人员对宁夏枸杞进行了深度利用,开发出鲜枸杞颗粒冲剂、枸杞泡腾片、枸杞水晶软糖、枸杞茶、枸杞菜、枸杞酒、枸杞饮料等10多种独特深加工产品,并且形成了“宁夏红”、“杞乡春”、“西部阳光”等10多个枸杞知名品牌。此外,中卫还建立了万亩枸杞观光园,使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枸杞,甚至亲手采摘。
枸杞小资料
宁夏枸杞通常年开花两次,夏采者称“夏果”,秋采者谓“秋果”。鲜枸杞子色泽艳红,似纺锤形,状如枣核。经传统工艺加工后,干枸杞子久贮不腐。枸杞子的服法有四种:一是可鲜食,新摘的枸杞子晶莹红润,汁浓充盈,嘴嚼味甘润口;二是将枸杞子单独或加入复方遵医嘱煎服;三是置酒中浸泡供饮;四是将枸杞子烹调入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