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
由于戏偶的四肢是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民间称之为布袋戏。在台湾,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为表演时,要把手伸进戏偶身子的布袋中来操纵,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掌中戏。
布袋戏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剧,起源于福建泉州,自明末清初随闽粤移民传入台湾,几百年来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备受台湾同胞的喜爱。特别是七十年代对电视布袋戏特别迷恋的一代,如今正是三十五以上至六十岁之间的社会中间层,印象尤其深刻。
中国传统的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
台湾布袋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在故事内容上,台湾布袋戏多取材于我国古老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著名的剧目有《西游记》、《廖添丁传奇》等。
演出时,台上手艺高超的艺人们则在幕后,一面用手熟练地操纵戏偶,表演各种细腻的动作,一面还要模仿各种人物声调,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其中既有引人入胜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转的清唱,时而还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语言,配合着后场悠扬的音乐,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戏偶,活灵活现,逼真传神。戏台虽小,却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
回顶部
--------------------------------------------------------------------------------
分饼习俗
在台湾,庆祝孩子出生的“诞生礼”时,家长都要分一些小吃甜点给诸多亲朋好友,让大家同感喜气,并接受祝贺。
--------------------------------------------------------------------------------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其中香火最旺的为妈祖。当你来到台湾时,如同进入一个古老的中国,有看不完的寺庙,过不完的节。
神猪竞赛:农历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师诞辰。每年这天,人们聚集在三峡祖师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神猪竞赛是祭典活动的高潮。
炮轰“寒单爷”:在台东,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举行炮轰“寒单爷”活动。上面站着的真人不畏四面鞭炮袭击,勇往直前。
放天灯:是台北平溪一带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晚上在十分村施放。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神轿过火:每年元宵节,在宜兰利泽简,都举行“神轿过火”的民俗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过火:农历二月十七,在台湾花莲吉安慈惠堂,进香客怀抱神像,赤足过火。据说参加这种仪式可解除灾祸与病痛。
王船祭:台湾西港庆安宫的王船祭每三年一次,通常在农历四月中旬举行。烧王船是整个祭典仪式的最高潮。
天子御宴:此宴共有108道菜,供坐在椅子上的神像享用,众侍从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服务达五、六个小时。
普渡祭品:台湾各地都要举行普渡,普渡的祭品多为猪、鱼、面仙等。
基隆放水灯:农历七月十四夜,在台湾基隆八斗子望海港举行中元祭放水灯的民俗活动,水灯飘得越远,预示家族越兴旺发达。
--------------------------------------------------------------------------------
立春摸春牛
迎春牛是台湾旧时社会中立春前一天(正月十五日)的一种风俗。光复后曾绝迹过一阵子,直到1987年前后,在台南市土城圣母庙,又开始了塑造春牛,于元宵节前后,摆在庙前,供善男信女的抚摸,以求好运。元宵之夜,庙方要举行迎春年夜游活动,放烟火鞭炮,以吸引游客。
回顶部
--------------------------------------------------------------------------------
台湾民谣
大约在16世纪初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大致可分为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等。在台湾,童谣的流传极为广泛,也是民间所喜爱的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
崇拜植物
由于台湾地外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合各类植物的生长。一些树龄达百年以上的老树,被人们看作是“神木”,当作神灵来崇拜。对树神的祭拜形成一般都比较简单、随便。百姓们对树神的祈求多是祈安求福、求治病或保丰收。
--------------------------------------------------------------------------------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40万,主要聚居在台湾岛和福建地区。高山族的由来可追溯到距今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在镇人”。对于高山族的来源,说法很多,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主要来自内地沿海一带古越族,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相互融合发展而成。
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高山族能歌善舞,有嘴琴、竹笛、鼻萧、弓琴等乐器,尤其是“杵乐”,更具独特的民族风格。还善于雕刻、绘画和刺绣,有优美的民歌古谣传说。在服饰方面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围裙上面加上纤巧精美的刺绣。衣服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也有用藤皮和椰树皮制成,还有用成串贝珠缀在麻布上的“贝珠衣”。有的地区还有断齿、纹身、默面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