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塔
五台山是佛教名山,山上寺庙众多,庙多塔自然也多。山上共有数百座塔,有砖塔、木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镀金塔、玉塔、琉璃塔、水晶塔,还有稀世珍宝经字塔等,不胜枚举。
五台山上的塔基本上可以分为佛塔和墓塔两种。
佛塔:分为舍利塔、灵迹塔、功德塔、供奉塔等,是后人为彰显神迹或纪念历代高僧为佛国所作的贡献而建造的,如佛光寺高僧墓塔群、镇海寺章嘉活佛塔、显通寺西坡妙峰祖师塔、龙泉寺普济和尚塔等;
墓塔:即是历代高僧的墓。
此外,还有专门用来收藏寺内亡僧之骨的塔——普同塔。
五台山塔群式样繁多,造型各异,而且历代均有修建,从这些塔的建制上可以看出我国古塔建筑的发展历程。
文殊道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有寺院内都供有文殊菩萨的雕像。
多数寺院设有文殊殿,如万佛阁,殿内三大士布局为文殊居中,观世音居左侧,普贤在右侧。有观音殿的寺庙,三大士则以观世音居中,如显通寺。
文殊:即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
文殊来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来源于《文殊师利涅磐经》: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
华严三圣: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表示智慧之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锐利。因此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四大菩萨中文殊常与普贤并列于佛祖两侧,文殊侍于佛左,司智慧;菩贤侍于佛右,司理。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文殊本体:文殊菩萨的本体是五髻菩萨,即顶上有五髻,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称文殊师利童子,俗称孺童文殊。
五台山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文殊像,造型有五十多种:有老文殊(显通寺),金刚文殊(观海寺),甘露文殊(显通寺),大伟德文殊(菩萨顶),带箭文殊(菩萨顶),千钵文殊(显通寺),红文殊(广仁寺),黄文殊(广仁寺),白文殊(罗目侯寺),聪明文殊(东台顶),智慧文殊(南台顶),狮子吼文殊(西台顶),无垢文殊(北台顶),孺童文殊(中台顶)等等。
五台五景
五台山由五座顶如平台的山峰组成,五座台风光秀丽而景色殊异。
东台望海峰,位于五台山的最东端,是观日出云海的最佳地方;
南台锦绣峰,每年农历六、七、八三个月,漫山遍野都是姹紫嫣红的似锦山花,是夏季到五台的必游之地;
西台挂月峰,每到秋日月夜,月亮犹如一面镜子悬在峰顶,仿佛唾手可得一般;
北台叶斗峰是五台山的最高峰,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制高点,北台的妙处在于观雪,每年的农历八月起,这里就开始下雪,从山顶俯瞰群山,“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一派北国风光。这里还有庐山一般的云雾与独特的风景佛光;
中台翠岩峰是观察气象的好地方,夏季时晴时雨,经常出现山下倾盆大雨、山上却是红日当空的奇景。
五台山的庙
俗话说:“五台归来不看庙。”五台山自东汉开始建庙,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现保存比较完整、有宗教活动场所证书的寺庙68座,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集中的寺庙群。据记载,五台山上寺庙最多时是在唐代,有“大寺三百六,若兰(小寺庙)无其数”。
这些寺庙多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沿着五座台顶辐射出去,坐落在深山丛林之中,形成了一个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绿树掩映,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代建筑群。其中,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佛教建筑群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活标本。